今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100周年。历经了六百余年风风雨雨,故宫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与细节。参观故宫,从午门进入后,如果只是沿着961米的中轴线展开一场30多分钟的“历史穿越”,那么在走马观花、俯仰行进之间,可能会错过不少的古建与文物背后的信息。本文就从不同视角和容易忽略的建筑细节说起,为大家提供一些隐藏在红墙黄瓦之下的知识。

仰观

从园林古建的角度来说天空就是故宫最大的“借景”

在故宫里面最令人瞩目的是高大的屋顶。不算正脊两侧的正吻(也称鸱吻、大吻),午门屋顶的正脊就高出地面35.6米,太和殿屋顶的正脊则高出地面36.57米。我们一般从屋顶的颜色、形制以及脊兽的数量,就可以轻松地判断古代建筑的等级。论颜色,黄色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室宫殿或寺庙建筑,绿色琉璃瓦级别略低则能用于亲王府邸,至于其他臣民则只能使用青灰色的布瓦。论形制,故宫里面等级最高的建筑,如午门、太和殿均采用重檐庑殿顶。其次则是重檐歇山顶,见于太和门、保和殿等。重檐的等级高于单檐,所以再往下排则是庑殿顶、歇山顶、悬山顶、硬山顶。论脊兽,数量越多则建筑等级越高,太和殿共有10件脊兽,级别最高,最后我们还会谈到。

上述这些都是关于故宫屋顶的“明面”基本常识,而接下来要说的重点则是屋顶上我们无法直接观察的一方“隐秘空间”——大殿正脊中间往往会设计出一处凹槽,专门盛放具有厌胜(又称压胜,是古代方士通过诅咒或祈祷压制人、物的一种巫术)功能的宝匣,可以算是故宫的“镇宅之宝”。实际上匣内的宝物并不名贵,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宝匣可是古代“五行”文化的集大成者,一般要存放五金元宝、五色宝石、五经、五色缎、五色线、五香、五药、五谷等祈福、辟邪的物品。古代建筑体现的文化信仰,在今天仍然被人们重视。故宫对养心殿开展大修前,就是由当时的单霁翔院长亲自登梯将宝匣取下,这也叫“请龙口”,标志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施工正式启动。而在故宫建筑修复过程中,前前后后发现的宝匣就有三十多个。

古人所谓的“雕梁画栋”,在故宫就体现在屋檐之下、那些连接柱子的梁枋彩画上。屋顶耀目的黄色琉璃瓦,与墙体的红色柱子都是暖色调,两者结合处就需要用到青绿冷色的梁枋斗拱作为过渡。它们常常为屋檐的阴影所遮蔽,却是故宫建筑审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。梁枋上的彩画也是大有讲究,分为和玺彩画、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。简单地说,和玺彩画用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,画面多为贴上金箔的龙或凤。龙的至高地位不言而喻,因此太和殿两层均绘有金龙的梁枋,自然要比旁边一层是龙,另一层是凤或是瑞草图案的级别更高。旋子彩画更多出现在级别较低的配殿上面,图案往往是青色与绿色搭配的花瓣,样子类似漩涡。苏式彩画内容最丰富,有山水花鸟、人物故事,但是等级最低,这种彩画更多出现在亭台楼阁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建筑上。皇家建筑中的苏式彩画,最突出的当数颐和园的长廊彩画,共14000幅,也打破了世界纪录。可想而知,对于清宫帝后来说,在西郊园林的生活可远比在宫中大内要惬意轻松得多。

如果我们的目光突破屋顶,再往上看那么就是澄澈湛蓝的天空,这与黄色的琉璃瓦,红色的宫墙形成了鲜明和谐的色彩对比。从园林古建的角度来说,天空就是故宫最大的“借景”。而天之苍苍,到了夜晚点缀璀璨星河。古人将星空分为若干区域,核心区域就是紫薇三垣,这就与故宫的另一个名字“紫禁城”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三垣中的紫薇垣39个星官对应了皇帝的后宫,包括了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的建筑群。太微垣20个星官则对应了前朝,其中三台星就对应着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的三层台阶。天市垣19个星官,对应的是天子的市场。但对应区域却不在故宫之中,而是从东华门出来,一路向东五百米的东安门市场。不过这天子的市场,作为皇帝反而没有机会像普通百姓那样逛街购物,享受烟火气息。清代的皇帝只能在颐和园后山开辟一处“苏州街”,让太监宫女假扮商客满足自己的想象,也是一种失去自由的悲哀。

俯察

在三大殿的台基砖面之下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丰富层次

我们再将视角转向脚下,故宫里的地砖大多来自山东临清,由大运河运往京师。太和殿上的金砖出自苏州,更是造价不菲。砖下面的地基往往被大家忽略,这些土并非自然土壤,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元代建筑碎砖的基础之上。

元代之前,故宫所在的区域是金代中都东北郊外的丞相居所,也被人们称为“南相庄”。元朝入主中原,依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,以今天北海琼华岛为核心营建大都城,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区的基本格局。在琼华岛东侧这片区域修建起的大内皇宫,核心建筑为延春阁。到了明初,朱元璋的部下将延春阁拆除,形成了今天故宫背后的景山。

明代的北京城以及皇宫大内,是在元代原址上向南略作偏移。元代宫殿的建筑瓦砾,成了今天我们参观故宫时脚下的地基。工匠们有意用一层灰土、一层碎砖,反复均匀地在旧有宫殿原址上进行回填。这样的建筑工艺可以避免局部下沉,也有利于建筑防潮。重要的是在文化心理上,随着前朝覆灭,新兴统治者将宫殿建筑彻底破坏,连地基也要连根拔起,重新回填,在气运上杜绝前朝势力死灰复燃,颇有古人所谓“犁庭扫穴”的意味。

每当遇上暴雨,游客们会赶到三大殿的台阶,一睹1142个龙首同时喷水的奇观。三大殿伫立在8.13米高的三层须弥台基之上。为了更好地排水,整体台基设计内高外低,有着轻微的坡度。“千龙吐水”的目的是尽量避免三大殿的台基因渗水导致下沉。不仅如此,在三大殿的台基砖面之下,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丰富层次。不仅有分层夯实的灰土碎砖,还有用来抗震的圆形横木,以及为了减少下沉风险打入的木桩。地基中还有糯米成分,可以增强台基整体的柔韧性,减轻地震对于大殿建筑的影响。

说到降雨就不得不提到故宫的排水系统。常有人问:为什么故宫可以六百年不积水?答案很简单,因为过去积水的时候,没有人拍照片上传社交媒体罢了。赶上特大暴雨,故宫小范围内的积水是不可避免的。作为传统的木石建筑群,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不断地修缮维护。不过古人仍然有很多巧妙的设计:人们置身于偌大的皇宫之中,很难体会到故宫北端地平标高46.05米,而南端的午门仅有44.28米,南北高差约两米,正是为排水提供便利。雨水从屋顶的斜坡滑落至地面,地面也有坡度再将雨水排至角落中的暗沟涵洞。在盖板之下,故宫隐藏着深度超过两米的下水道,可以将北边几条线路的积水统统排入南面的内金水河,最终从东华门南侧的出水口,排入筒子河。

说到俯察故宫,人们总会想到景山上的绝佳视角。其实在故宫内部也有登高的机会,主要集中在午门和神武门。目前午门和神武门是故宫重要的临时展厅,想要顺利登临,可能要在有展览的期间,单独预约午门和神武门的参观门票。在午门上可以体会到古代皇帝“南面天下”,这是过去战争结束后进行“献俘”仪式的场所。而站在神武门上,一侧是排列有序的六宫庭院,另一侧则能欣赏北海与景山,可谓气象万千。

平视

平视故宫历史沧桑中“活生生”存在过的每个人

当我们置身于古老的皇家宫苑,还有太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,不在高处,不在地下,就隐藏在身边。比如游客会好奇在房屋外墙上,为何会出现镂空的砖雕孔洞,其实此为“透风”,专门给包裹在墙里的柱子,排出水气。古代建筑全靠柱子承重,遇上阴雨天气,时间久了包在墙里的柱子容易受潮,因此有此巧思。如此实用的功能设计,砖雕形象却不单调,或是鸟兽,或是花卉,细心的朋友可以下次多留意。

故宫里面231个大缸,原本目的是用来防火。因此大缸的底部,往往会有预留加热口,专门为了冬天加热,防止缸内的水结冰。故宫的铁缸为明代铸造,铜缸则有明有清,22个鎏金铜缸则全是清代所造。至于铜缸上面大大小小的方块印痕,是大缸在铸造过程时出现了气泡沙眼,工匠为了修补用铜板打上的补丁。至于鎏金大缸上面的划痕,则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留下的历史罪证。

至于故宫里面隐藏的各种瑞兽动物,可以作为大家探索故宫时的小课题。太和殿前的铜鹤、铜龟,背上有盖,能在腹内焚烧香料,营造出烟雾袅袅的意境。铜龟的形象,龙头龟身,严格地说应该称为“霸下”。太和殿内有传说日行一万、夜行八千、通晓四方语言的神兽甪端,功能同样是用来点香。御花园中的跪象,慈宁门前的麒麟,乾清门前的铜狮,储秀宫的铜鹿,慈宁宫的石雕蜥蜴,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寓意。

我们平视的不仅是建筑细节,还可以是故宫历史沧桑中“活生生”存在过的每个人。近年在故宫来一组古装旅拍渐成热门,人们也会憧憬故宫曾经的日常生活。原本“五门三朝”的九天宫阙,就是为了增强帝王“君权神授”的神秘性。直到故宫博物院面向公众开放,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了解到:每年元旦和冬至,在太和殿的大朝会,朝廷高官都要在透风的大殿中受寒挨冻,等到袁世凯要复辟时才在殿中配了两个大暖炉。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殿试在保和殿举行,因为没有厕所,各省的贡士赶上内急,只能在须弥台基下临时解决。至于东西六宫的小院,不只是困住后宫嫔妃一生的“四角天空”,其中低级嫔妃甚至要住进“集体宿舍”,几个人一同挤在配殿、耳房之中,生活质量可想而知。

隐藏空间

在融合馆用手、耳、鼻、眼,了解故宫文化

如果游客只选择故宫中轴线的游览路线,就会错过文华殿书画馆的临时展览和武英殿陶瓷馆的常设展览。或者在参观珍宝馆的时候,惊叹于宝石与金银器,却忽略了中间的石鼓厅,这都是有点可惜的。至于故宫的隐藏空间和小众景点,比如文华殿后面的文渊阁、武英殿后面的玉藻堂、断虹桥捂裆挠头的石狮子、乾清门外的军机处、隆宗门天理教徒留下的箭头……可以说是怎么讲都讲不完了。

向大家介绍一处故宫最新开放的隐藏空间和特殊玩法。2024年底,故宫在交泰殿东侧开设了一间文创融合馆,为大家提供多重感官方式,重新体验故宫。以往我们参观故宫是边走边看,而在融合馆,人们可以用手、耳、鼻、眼,了解故宫文化。通过触摸故宫的建筑模型,可以明白宫殿正脊上的“正吻”是怎样由十几块琉璃构件组合而成的。被特意处理过的太和殿脊兽,将原本锐利的边角磨圆,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上手触摸。原来十个脊兽中,只有龙、押鱼、斗牛三个身上是鳞片。凤有羽毛,海马有海水江崖纹,飞马两侧有翅膀,狮子烫头,狻猊披发,押鱼拖着鱼尾,獬豸和斗牛的角形状不同。行什则是猴子脸、手持金刚杵的形象。原本复杂的脊兽形象,可以通过触摸产生更为直接深刻的认识。

随着沙盘上故宫不同场景的切换,耳边传来养心殿里皇帝批阅奏折时的研墨声、箭亭外皇子们每天早起骑射的声音、太和殿科举后的传胪之音,还有御花园的鸟叫虫鸣,哪怕是眼睛不方便的朋友,也能从听觉上加深对故宫不同区域功能的认识。人们可以直接拿起小锤,敲击石磬与金镈,亲耳感受何为“金声玉振”。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物候,每个月份都有当值的花神,因此不同季节的花香也被置入甪端之中,游客可以通过香味感受故宫的春夏秋冬。

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原本是明清故宫最能体现等级森严的核心区域,而故宫博物院却创造出一个足够多元、立体的环境空间,为一百年的开放留下了新的时代注脚。

文/宋超(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)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